[達克日記] 2007/02/09--愛用國貨?
會來寫這篇日記,是因為我在某個常去的網站上,看到了一系列極為精彩的「怎樣讓台灣人愛用國貨」討論文,一時間針對裡面所提及的許多概念與想法頗有感觸…
怎樣讓台灣人愛用國貨?
http://www.mobile01.com/topicdetail.php?f=116&t=235270&p=1
剛開始看上面那個討論串時,我第一個想法是:
「台灣製造、台灣製造,問題根本就不在『製造』啊!
而是我們的『管銷』落後人家太多了!」
所謂「管銷」,就是「管理」以及「銷售」。(包含行銷)
果不其然,很快地有人拿出了《世界是平的》這本書,(這本書我還沒時間看)
裡面一開場就提到了DELL這個世界級的超級管銷成功案例,而且books的網頁上就有這一段的摘錄。
books--《世界是平的》簡介
http://www.books.com.tw/books/series/series9868018099-4.php
當下心有戚戚焉。
仔細看啊!
DELL的供應商裡面,
有多少個「台灣製造」啊!
有至少一半是台灣品牌的供應商啊!
但,成功了的是誰?
是DELL。
但,賺到最多錢與名聲的是誰?
是DELL。
這是很現實的。
說到底,
台灣廠商的壓低製造成本(尤其是剝削勞工方面)的能力是世界級的,
台灣產品的品質也是世界級的,否則世界大廠怎會採用?
台灣品牌的實力,也是世界級的。(不管正面反面)
但,在很多人質疑的思維裡:
「為何連我們自己本地人都不買台灣品牌的產品?
為何錢都讓其他國家賺走了?」
當我思考到這裡時,我突然覺得自己之前那個「管銷能力」的論點是很有問題的。
而且是大有問題。
也許,台灣公司的管銷能力真的難比DELL,但,我們也有讓世界驚豔的便利店系統,還有貨運宅配系統,台灣公司的管銷能力真的有輸給其他國家嗎?
再者,台灣本地的市場真的小到讓大多數的公司難以生存嗎?又是政府不補助的問題嗎?
還是…這一切只是「觀念」的問題?
我開始靜下心來思考,直到我動筆起寫這篇日記時,我總算是得到了一個初步的答案…
「為何要在所有的行業上都輸人不輸陣?」
台灣人為何總要有這種心態?
每次當A討論台灣品牌問題時,
立刻就會B跳出來反駁說:「因為台灣市場小。」
接著,就會有C出來反擊:「人家瑞士、新加坡也很小啊!人家也還是很強!」
但,為何總是沒有人想到:
「C所言的那些微型經濟體,都是專注於特定幾項行業做到世界第一?
而不是像台灣,明明也很小,卻擠破頭要在每一項東西都做到世界第一?」
何苦呢?
何苦要在每個領域上都打腫臉充胖子呢?
說到腳踏車,台灣的捷安特,世界級;
說到電鍋,台灣的大同,世界級;
說到晶圓代工,台灣的台機電與聯電,世界級;
說到液晶,台灣的奇美等廠商,世界級…
說到…台灣有…世界級…
說到遊艇裝潢,台灣好幾家廠商,世界級!
台灣這麼小的地方,已經有了那麼多個世界級,這又有多少微型經濟體作得比台灣好?
瑞士、北歐諸國…然後呢?
南韓也算啦,
然後呢?
然後呢?
我講這種話不是在唱衰台灣,也不是不思進步…
「而是不要老是想要『逆天而行』!」
我不反對精益求精,台灣現在已經是世界級的一些產業廠商與公司,是應該要繼續想辦法進步與維持自己領先的地位。
但,我想說的是:「毋須要求台灣所有的廠商都做到世界級吧?」
力有時盡,知所進退,方是君子之道。
知道自己能力的限度,承認自己的短處,善用他人的長處來幫助自己進步,又何嘗不是中庸之道?
該自己研發?還是該作技術移轉?到底那個才是好的答案?
這並沒有絕對的答案,因時、因地變法…
如果,我們現在的生產技術只落後外國廠商一個世代不到,而且我們已經有一定技術基礎了,只要我們自己砸錢下去研究下個世代的技術很快就可以迎頭趕上,那為何不自力研發?
可,若我們已經落後國外好幾個世代,更連一點點相關技術基礎都沒有,要從頭研發根本是瞎子摸象、永不見天日,又為何不肯先屈就一個世代買技術移轉?
很多問題,其實沒有標準答案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